在A股上市有两种路径,要么造壳,要么借壳。
所谓壳,就是上市资源。造壳就是IPO,从一家非上市公司变成一家上市公司;借壳就是取得已上市企业的壳,将自己的业务注入到这个壳里面。
在核准制时代,由于上市审核周期十分漫长,动辄两三年,且审核结果不确定,因此上市公司的壳是稀有资源。之所以连续亏损被ST的企业仍然会有投资人愿意投资,股价还有可能大涨,就是因为壳本身就具备价值,会有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企业愿意买壳。但注册制下,上市效率和确定性都有较大提升,壳价值折损,但借壳上市的需求依然会存在。
企业究竟选择IPO还是买壳上市,取决于自身条件、股东目标、大规模融资的紧迫性以及拟采用的融资模式。
一般情况下,对已满足上市要求的企业,IPO是最好的选择,上市和融资可一步到位。那为什么还有企业会选择借壳上市呢?两种方式有什么差别呢?
1
时间成本
在时间成本上,借壳上市比IPO相对可控。借壳涉及的重大资产重组,从启动到完成,一般用时是8-12个月,其中审核周期用3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。而IPO不算上上市前的辅导期,仅报会后的审核周期一般是在2年左右。尽管随着注册制的推进,审核周期大大缩短,但科创板、创业板以及北交所的审核周期也是在1年左右,而仍实行核准制的主板,审核周期还是需要2年左右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IPO的审核周期,还仅仅指的是企业向审核机构递交上市材料后的审核周期,并不包括上市前的规范工作所耗用的时间。由于IPO的规范度比借壳上市的要高,因此企业大概率还需要耗时1-2年进行股权结构、财务制度、法律瑕疵、业务架构等方面的规范工作,否则是很难达到IPO要求的。
另外,从历史经验来看,由于二级市场的波动,IPO可能会有暂停审核的风险。历史上A股至少曾经有9次暂停IPO,其中空窗期最长的一次长达一年。而且,即便IPO审核通过,何时能够取得发行批文也受政策影响,比如当二级市场承压时,发行批文的发放有可能就会放缓。而借壳上市受证券市场或者政策影响相对较小。
因此,对企业而言,如果找到合适的壳资源,就可以节省1-2年的时间来进行上市。但是,能否找到合适的壳资源其实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。
一旦企业决定要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,就需要先聘请财务顾问,再去根据拟注入业务的资产和市值,寻找相匹配的壳资源,然后进行尽职调。尽调过程中既要全面评估和分析壳公司的经营状况、财务状况,评估壳公司的价值,确定购并价格,设定股权转让方式,选择并购的手段和工具,还要排除法律、或有负债等风险,最后再梳理壳公司的资产,确定借壳方案。
而且壳资源的成本会摊薄重组方股东的利益。壳公司的市值越小、重组标的的估值越高,对股东利益的摊薄就越小。通俗而言,如果将壳资源的市值和重组标的(准备注入的资产标的)进行比较,注入的资产估值越高,注入后标的方股东占上市公司的比例才越高,反之股份就会被稀释。所以,能否找到合适的壳资源很重要,这个过程不确定性也很大。
总之,买壳可以让企业先控制上市公司,再逐步注入业务,等待最佳融资机会,无需为应对“上市考试”付出巨大的一次性代价,但是找壳的时间较难控制。
2
财务成本
在财务成本方面,借壳上市费用相对较高。
借壳上市的中介费用,一般是可以通过募集配套资金进行支付,这跟IPO用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支付中介费是一样的。一般借壳上市的中介成本低于IPO。但借壳上市企业需要支付买壳的费用。这些壳公司,可能没有多少员工,也处于亏损状态,但是它的市值可能会超过10亿,甚至更高。
除了买壳费用外,还可能需要支付资产置换的费用。因为壳公司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业务,这些业务需要整体剥离,从而产生资产置换费用。
而IPO大部分的费用是后置的,即企业IPO成功之后才需要进行支付。而在IPO成功之前,企业需要支付的只是规范成本。这笔费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规范度,企业前期规范度越高,前期的规范成本就越低。
总之,借壳上市的中介成本略低,但交易费用高。而且IPO的成本是比较透明的,中介费会有一个行业一般收费标准,而借壳上市的成本,会因为每个壳的价值、重组方案的不同,产生较大差异。因此,买壳更适合股东有一定资金实力,可以先出钱买壳再解决融资需求的公司。
3
法律风险
另外,借壳上市的法律风险比IPO更高。
借壳上市和IPO相比,涉及的主体相对较多,包括但不限于:拟借壳方的控制人、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、公众股东、上市公司债权方、上市公司原业务雇员等,涉及到多方利益,如果平衡不好,就会产生一些法律与财务风险。比如借壳上市需要高度保密,但借壳上市由于涉及的主体多,泄密、内幕交易风险、核查壳公司的法律风险会更大。
IPO上市则是比较单纯的行为。IPO涉及主体会较少,主要是发行人和投资者,所以潜在的法律风险较小。也就是说,中介机构只需要围绕企业发行进行工作,基本上对发行人自身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就可以了。
4
监管审核的风险
根据证监会《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》以及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的规定:“在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”。虽然现在借壳上市等同于IPO,但是在历史沿革、独立性等方面的尺度略宽于IPO,所以借壳上市审核的细化程度比IPO要弱一些。
但是,借壳上市要防范股价异动风险,需要防范泄密和内幕交易,以及或有法律风险、或有负债风险,所以对壳对象的尽职调查就需要做的很充分。
总之,借壳上市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优势,因此比较适合有较强资金实力,急于上市的企业。但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以及注册制的改革,IPO上市的确定性越来越高,上市的审核周期也越来越短,借壳上市的优势逐渐被冲淡。因此,如果企业具备IPO条件,基本还是会选择单独IPO。
文章来源:资管云